香港棒球運動簡史

作者:李錦泉 前中國香港棒球總會會長

近日,一套以棒球為背景的電影引來社會熱烈的討論,對棒球及香港棒球產生興趣。棒球在香港是小眾隊制體育活動,難與美國、日本、韓國、台灣作為國家體育相比。我在香港推動棒球運動四十多年,見證了香港棒球近半世紀的發展,想趁記憶猶在的時期,寫一篇香港棒球歷史小文,留作印記。

香港棒球運動開始的確實日期目前仍未有人找到,根據棒壘球老前輩楊家聲先生生前憶述,早在上世紀四十代年,楊先生和叧一位棒球名將黃寶潮先生,已經參加了南華體育會棒球訓練班,地點在加路連山,導師是當時居港,被稱 為“中國棒球之父” 的梁扶初先生。我與黃先生生前閒聊往事的時侯,他依然尊稱梁先生為"師父” 。期間以及往後日子,凡在香港舉辦的棒壘球活動或賽事幾乎都有他們的足蹟,可說是這兩項運動的活字典。遺憾的是,當時科技沒有如今天發達和普及,我們沒有為他們口述歷史的語音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英、美、菲、日、葡、中藉人士組成香港棒球會(Baseball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China) 安排本地聯賽。香港華人組合有數隊,例如生力啤隊、熊貓隊。它們經常比賽較量,球技佳,也參加各種海外賽事。當時球隊成員大多數由歸國華僑加上本土人士組成。在1920年代,香港南華棒球隊曾數度代表中華民國出戰遠東棒球賽,香港也派隊參加中國全國運動會,在1932年更勇奪桂冠,這是香港棒球史的第一高峰。

1942聖誕節,香港淪䧟,在日本軍國主義者統治下,很多年青人選擇回國參軍,抗日保衞國土,當中包括不少棒球員,華人的球隊活動因此停止。香港棒球差不多消失半個世紀後,才有如鳳凰湼槃,浴火重生。戰後香港百物蕭條,生活困苦,沒有什麼娛樂,萬事待發。因此一班戰前和戰後喜愛棒球運動的年青人重組球隊互相切磋,最熱閙的打球地方在京士柏的那片荒地,即今之依莎伯醫院所在地。後來一批中外人士成立了香港壘球總會,自建設施和塲地,由於棒缺乏場地,棒球員都轉去打壘球,棒球也因此而消失了一段時間。

在我的記憶中,壘球約在七、八拾年代,很多內地球隊來港比賽,其時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到港休假時,艦長經常率領他們的棒壘球隊到天光道壘球會比賽,並帶同不少酒吧仕女出席打氣,熱鬧非常,今日此情不再。

直至70年代初,香港少棒聯盟(Hong Kong Little League) 成立,棒球以兒童棒球重現香江。至於成人棒球則在1993年再由一羣熱愛棒球的人士,按香港公司法以有限公司成立非牟利的香港棒總球會有限公司(The Baseball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China Limited), 香港棒球運動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前文所述,戰後棒賽球活動的復蘇,源自兒童棒球。香港是個華洋匯集福地,70年代初,很多日本人和美國人因工作關係,攜眷定居香港,星期日和假日,家長和兒童都會聚集在赤柱兵房,或聖士提反學校運動場舉行棒球活動。由於兒童棒球需求殷切,長期居港經商的日本人齋藤操先生(Mr. Misao Saito),在1972發起成立了香港少棒聯盟 (Hong Kong Little League) 並加入世界兒童棒球組織美國總部 Little League Baseball, 成為㑹員。

70年代中,我在康樂體育事務署 (Recreation Sport Services, 簡稱“康體署RSS”)推薦下,加入少棒聯盟成為該會董事並代表華籍家長,發展香港少年棒球活動。齊籐操先生認為,要在香港把棒球發揚光大,必定須由本地市民擔任重責、訂下長遠發展目標才可成功。他知道他和其他外籍董事在香港只是浮萍過客,終須回國,因此極力希望我能擔負此責,把棒球運動植根本土。齊籐操先生是位棒球愛好者,以過客之身,希望將青少年棒球在香港落地生根,需委重任與一個本土人士,足見其人胸襟廣闊,目光遠大。

戰後的香港棒球運動相對起乒乓球、足球、壘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恢復得比較晚。70年代中,康體署舉辦了第一屆兒童棒球訓練班。那是由署內一位非常熱愛棒球運動的林亮平主任負責推動,參加的學員多數來自社會較基層孩童,因他們的家長在假日無暇照顧。結業時,林主任提議我繼續帶領該批球員,再加入數名新的小童組成一支華籍兒童棒球隊,並答應從旁幫助加入香港唯一由外籍人士組成的<香港少棒聯盟>,參加賽事。由於球具、用品、制服、參賽費,費用不少 , 再加上每年季終聚餐等費用,並非當時的基層家庭所能負擔。幸運的是,最後得到少棒聯盟同意,免除一切費用,並且提供一切棒球器材 (當然大部份都是舊器材),只要我們有隊伍參加,不論多少隊伍,都無限量支持。這對日後華人發展棒球,莫大助益。

康樂體育事務署舉辦的第一屆棒球訓練班,也是唯一的一屆,結業典禮在跑馬地 ( 亦稱快活谷 )草場內舉行,由當時首席康樂體育主仼容德根先生親自頒獎。香港兒童棒球由RSS埋下第一粒種籽,我們當時對棒球全無認識,在訓練班中得到些少知識,便背上領隊之責。幸好,當時有一位對棒球認識豐富的楊北筠先生自動請纓擔任教練,可惜的是,不到一年,他便因鼻癌去世。在兒棒發展期間,得到很多熱愛棒球的朋友相助,這對我們日後發展幫助很大,這些人士當中,有我們熟悉的黃寶潮先生。

1980年代,少棒聯盟的球季全部集中在何文田與土瓜灣交界的英皇佐治五世紀念學校(KGV)舉行。那裡有一塊大草場,可同時進行三場少棒賽事。因為地點適中,場地寬大優美,有很多角度,都可北望到宏偉的獅子山。那時候,沙田也從鄉村變成香港首個衛星城市。當年高級康樂體育主任周啓明先生有“新城市新運動”的構思,建議在沙田區發展一項新的而鮮為人知的學校兒童棒球運動,邀請香港少棒聯盟合辦課程。當時,我是少棒聯盟董事中的華藉代表,當然非常樂意合辧,於是我們廣邀沙田區內學校參加。由於棒球對港人來説是一種陌生運動,初時只得基覺小學盧光輝校長率領其學生參加。其後,沙田區內所有學生組成的棒球隊,都參與沙田體育會轄下的沙田棒球會。當期時的沙田專員曾蔭權先生極力支持這項“新城市新運動”的嶄新構思。

1983年由盧校長帶領的沙田 沙燕隊 撃敗了實力強勁的日本少棒隊,破天荒地取得了從來只由日本隊霸的冠軍寶座,這在當年是沙田區及居港日僑社區轟動的事。就像放羊童大衛撃倒巨人哥利亞,叫人震憾 。相對1932年代香港棒球代表隊在全國運動大會奪標是第一個高峯,這次沙田 沙燕隊摘桂,也可說是香港棒球史上的第二個高峯。沙田區有關部門還決定將橫跨城門河最長行人橋命名沙燕橋,以茲紀念。近日上影的電影"點五步"以沙燕隊作背景題材拍攝。

沙田棒球會由於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後,在大圍自設棒球訓練場。球隊亦虛心積極的汲取日本棒球的技術精髓,紀律嚴明的教練風格,水平日漸提出高,參加了少棒聯盟所有級別的賽事,戰蹟彪炳,雄踞一方。沙田棒球會積極推廣棒球,讓更多香港人認識棒球,並培養了不少優秀的香港代表隊運動員和教練。
 

從康樂體育事務署只辦一屆的兒童棒球班訓練班到少棒聯盟,再到沙燕隊的奇蹟,埋下了歷十多年的拙壯成長的棒球種子。在80至90年代初,是香港少年棒球的“黃金盛世”。就在KGV的那些年間,有一群熱心家長開始認識少棒運動對兒童長成有具正面幫助,於是思考如何把少棒納入更有系統組織,從精神、品格、體魄、技術、紀律,家庭關係,培養好我們的下一代,讓更多香港九龍,新界區兒童參加這種健康的運動。經過多年深思探索,長時間討論,最後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熱愛棒球運動,絕無功利私念的家長,出錢出力出時間,(我們都不是很富有的一群,但有肯為社會正面做點有益事情的“儍瓜”),務要把棒球在香港發揚光大,讓更多不同年齡性別的市民參加。最後經過多年的努力,球員増加,家長認同,以九位有着高度熱誠的創會會員為骨幹,組成中國香港棒球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國香港棒球總會 終於在1993三月宣告正式成立,成立儀式在灣仔海傍的香港會展中心舉行。
 

中國香港棒球總會的成立,是香港棒球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也是香港人棒球運動的第三高峯,同年六月,一年四季的季刋 《上壘》第一期岀版,這本刊物,以文字和圖片,記錄和介紹了香港的棒球活動,史料,世界動態,是了解和硏究香港棒球史的一個註腳,《上壘 》都有直面前路,向着目標勇往直前的含義,是堅定的,拒絕屈服的,正能量的,體現了運動員崇高的體育精神。 

作為中國香港棒球總會九位創會成員之一,我的心情是欣慰又感恩:欣慰,是好像親眼見自己的孩子已經長成;感恩,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病痛,受傷,有許多不眠之夜,但都一一熬了過去。開始頭十年,是創業期,路是艱難的。


今天的香港棒球運動已有突破性的發展。參加中國香港棒球總會挙辦各級別聯賽79隊,屬會28個。參加少棒聯盟挙辦的聯賽有三十多隊。國際賽事方面,香港男子棒球隊代表隊打入亞運、東亞運、亞洲棒球錦標賽、亞洲杯及全國運動會;女子棒球隊更多次打入女子棒球世界盃賽。在世界棒球壘球聯盟(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eration) 之119個國家/地區會員中,香港男子棒球世界排名25位;女子第9位。中國香港棒球總會多年來在特區政府及私人機構支持下,連續多年主辦了男子及女子國際及地區賽,得到國際認可及歡迎。


我見證了香港棒球運動四十多年,在國際棒球界已經建立了聲譽。令人遣憾的是,香港至今仍沒有一個專用的標準棒球場,這和擁有世界大都會的美名極不相稱。回望四十年,我希望當年先行者的努力沒有白費,汗沒有白流,接棒者把棒球推向了他們當年想都沒有想過的高峰;再看今天,我更期望香港廣大的棒球族群不再流蕩,練習和比賽不再無定所。身為一個年長的棒球人,我誠懇的請求:請給香港固定而有起碼標準的一個棒球場,鑽石型的、有美麗的綠草和紅土,這就是我在獨處時常遙望 , 夜闌人靜常常夢見的那一個。